记忆方法网 路逍遥 2010-03-07 13:21
奥运赛场上,体育健儿们尽情地展现着力量、速度、耐力、动作协调性、感觉敏锐、观察力、操作能力,以及坚强意志和良好性格,尽情展现着强健之美。“强健 ”,是古希腊人审美的最高境界,是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之魂。许多国家非常重视孩子的“体育”,一则是,“强健为美”是社会上普遍的价值取向;二则是,体育可让意志、诚信、有序、团队精神等好素质在大脑定型,并让大脑更敏捷发达,有能力应对激烈竞争的生存环境。
奥运结束后,以“强健为美”的价值取向,是否会更加深入我国国民之心?我们是否会更重视孩子的“体育”?
体育将素质烙进大脑
1、体育让孩子受益终身
一位留学生告诉记者,她的好朋友阿莱希欧博士的4个孩子,都从3岁起参加体操训练和滑冰;四五岁时,足球、垒球、游泳、篮球,每一个季节,孩子都一定要参加一项或两项运动。为了带孩子参加训练和比赛,每个假日她都和丈夫忙得热火朝天。他们想让孩子成为体育明星吗?阿莱希欧是运动生理学博士,她说:“根据他们的身体条件,根本不可能!但孩子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对他们的性格、身体、智力、协调能力、自尊心等等,都有好处,受益终身!”
为何受益终身,因为体育运动是培养孩子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物质”的,这个“物质”,有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征,也有后天习得的烙在大脑神经系统上的“烙印”。
2、素质“定型”于大脑
为何体育运动可将素质烙进大脑?孙飙教授介绍,我们学抽球动作时,挥拍做抽球的姿势,反复地做几十下甚至几百下,天天这样练习,动作学会后,上场打乒乓球时,适合抽的球,根本不用动脑筋想,立刻会条件反射地挥拍就抽。为何会形成条件反射?按照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原理,人在做动作时,肌肉的冲动传入大脑中枢,如果所做动作是一个技能(如抽球),一系列的动作冲动传入大脑,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相关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有规律地和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了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如果反复地练习这个技能,如抽球的动作,这个技能在大脑中形成的“形式和格局”的印象不断加深,最终会像模板刻印一样,被刻进了大脑皮层,形成“运动动力定型”,人再做这个动作时,大脑会将这个系统的“定型动作”,条件反射地演化出来。
参加体育活动,“责任感、团队精神、承受能力”等,也会引起相应的神经冲动(比技能引起的神经冲动要复杂得多),久而久之,“形式和格局”在大脑中枢的印象不断加深,最终也会像模板刻印一样,被刻进了大脑皮层,形成“素质动力定型”,在相应的心理环境下,条件反射地彰显出来。
3、罗斯福总统的启示
著名心理学家赫尔姆斯发现:有一些智商高的孩子,由于没有良好的个性,一生十分平庸;著名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智力水平中等,但是性格却是上等的”。这位心理学家因此说:一个孩子,只要他具有正常的一般孩子所具有的智力,就能培养成才,关键是良好个性的培养。
当过议员、总统候选人的比尔·布莱特利,曾经是美国篮球协会的运动员,他从个人的感受中发现,让孩子从小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学到:(1)尊重:参加体育运动,孩子必须始终记得自己团队的目标,这样会教会孩子尊重队友,因为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2)努力:当孩子了解到想要精通什么就必须努力的道理,小家伙到哪里就都能获得成功;(3)责任:参加运动,为一个目标而努力,遵守训练的规定,按时参加训练,能让孩子学会担负起责任;(4)控制自我:美国社会崇尚个人主义。但是团队运动能灌输给孩子另一种观念,有时候,一个运动员必须为了团队的最大利益而控制自我;(5)心理承受能力:参加运动,孩子们学会承受挫折、面对逆境,比如受伤或者失败等。
体育让“素质”在大脑定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