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方法网 路逍遥 2013-09-30 08:30
阅读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偶然。一个人亲近一本书,需要一种机缘。但是这种机缘是等不来的,需要在博览群书中增大这种可能性。陈寅恪家富藏书,年少时代就立志“欲纵观所未见之书”,他知道,只有遍批群籍,才能寻找到那种会心的智慧。阅读是一种积淀,那些被你遗忘的书籍其实还在你脑海的一角,一旦机会来了,则呼之即出。所以,我并不认为无心的阅读绝对就是一种浪费。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业。那种直来直取、每读一书非要搞个“读书收获”来记账的做法,是急功近利的。读者无法和书本讨价还价。有些书你瞥一眼,便心领神会,而有些书你即使翻成烂狗肉,也仍然陌生如初。阅读的质量并不取决于时间量的累积,也不取决于你的进入程度。有些书你死活读不进去,硬着头皮才能读上几页,但是,你仍然对这本书心怀敬意。有些句子,你无法理解,难以说清楚,但是,你仍然能够感受到其内在的力量。书与人的真正相遇,不在你从图书馆或书店里将它搞到手的那一刻,而在于它触动你心弦的那一瞬间。真正的阅读不是赶鸭子上架,而是一种精神默契。
一个人的精神饥渴和阅读冲动是十分有限的。我庆幸的是,自己在少年时代曾经有过一段嗜书如命的阶段,结交了《鲁迅全集》、《变形记》、《古拉格群岛》等一见如故的朋友抑或是情人。中国的家长和教师是千方百计限制孩子读“闲书”的,这使孩子们错过了多少与书交欢的机会。一个人在年轻时候没有几本好书打底,一辈子都会底气不足。一个人在成长阶段遇到几本好书会改变他的一生。一个人突然对某一本书产生兴趣,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它不受外在禁令和诱惑的干扰。上中学时候,我至爱的《鲁迅杂文选》被同学顺手牵羊拿走,那段时间我有一种失魂落魄的感觉,萎靡不振了好长时间,直到重新搞到一本为止。丢失一本好书,的确有一种夺命的感觉。一个人守着一本书,这不但是智慧和灵感生长的过程,而且也是对生命和心灵的一个交待。
一个人喜欢一本书,倾情于一本书,不需要什么理由。读书是非技术化、非功利化的。一个沉浸在书海的人,最容易发现自己的肤浅和平庸。读书不是投机,但是,读书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缘。
你抓住了这个机会,心灵就会得到滋润,生命就不会变得苍白。君子与小人的差别也许只是在于一本书。读书关乎人的精神处境。一个人心灵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他的阅读。阅读作为一种癖好,其存续的过程充满了风雨。生活的压力使不少热爱读书的人不得不投入功利生活当中。在当下这个势利时代,阅读给人们所提供的精神自由,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品。因为读书不仅需要整块的时间,安静的环境,更需要一种心境。汲汲于名利的人所积蓄的浮躁与烦恼,对读书构成一种巨大的排斥。也许他们对浅薄的媒体语言怀有一种鄙视之情,对矫情的电视剧和虚情假意的广告十二分的不齿,但是,他们还是一往情深地投入这些低劣的文化产品所营造的粗俗氛围之中。这是一件鬼使神差的事情。电视机的遥控器像胶水一样粘在手里,无法分离。人们已无力捧读一本高雅严肃的书籍,连大学里那些学子,也被那些花花绿绿的东西所吸引。
网络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无穷的信息资源,人们没有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为了寻求一本书而四处奔走了。但是,真正能够留下心灵烙印的,还是朴素年代里的孤灯夜读。读书是一种贫寒的享受。在人们的记忆中,饥饿年代里的芋头,比今天的鲍鱼味道还要鲜美。网络时代,人们的浏览量急剧膨胀,但震撼心灵的阅读却十分稀有。阅读的本质是体验,而不是占有。读书不仅是营养的添加和补充,更是对一种信念和生活方式的坚守。读书不是一种心灵投资,其回报是漫长和不经意的。
阅读是一种机缘。人们与一本好书,与一个读书时代,与一段读书年华擦肩而过,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事情。拥有一整套《巴尔扎克全集》是我在学生时代的一个梦想,而今,这套书早已摆在我的书架上,我却再也没有心情、时间和精力去一页页地读下去了。过去那种饥渴、那种向往、那种激情,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再也无法修复。读书求知是我福
阅读是一种机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