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很重要。自学历来就是许多著名科学家以及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成才的重要途径。可以说,自学是对知识的获取;更进一步说,是给未来的自己投资。那么,自学到底对我们的知识构架带来怎样的改变?
我们的知识是压缩成“块”的,每一个块都有一个固定的神经回路,哪一块用得越频繁,那一部分的神经回路就会越牢固,就像小路越走越平坦一样。而我们学习新知识时,神经会自发地选择那些平坦的路径,也就是会与已有的知识块进行连接,这个过程被称为“融会贯通”。
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知识块很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连接。例如,每个人都看到苹果落地,却只有牛顿发现了地心引力。这种“顿悟”,其实就是融会贯通的意外成果。同理,我们身边也常常会有人“偶然”发现什么、“突然”想到什么,有或是“忽然”就得到了什么新结论等诸如此类的想法。融会贯通只有在知识点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有机会产生。换句话说,自学就是为了积累这个过程中的所需知识。
当然,自学未必一定能够为你带来好的工作、好的报酬。但是,学习到一定程度,它将大大增加你
人生中发生“惊喜”的概率。毕竟,学习几乎是唯一一个可以必然产生惊喜的日常活动。
自学学什么?
提到自学,许多读友会困惑,自学应该从何学起?学专业知识,还是挑喜欢的学?
①有用与无用
谈起自学,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专业知识的补充。理由很简单,因为这是有用的。精读君不敢否认专业知识的必要性,但作为现代人,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当今社会需求的是复合型人才,也就是所谓的T型人才。“?”表示有广博的知识面,“|”表示知识的深度。
广博的知识面对于眼下的工作与
生活或许并没有直接用处,但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要学习,总会有收获。所以,别忽略那些对你暂时无用的知识。
②需要与喜欢
一般而言,我们学习都出于两个目的:需要或者喜欢。出于实际需要的学习,大多是为了解决一些诸如考试、答疑解惑、考证等问题。但是,这样的学习很难有长效性。试想当你考完试,你还会主动学习那些不感兴趣的科目吗?相比之下,为了爱好的学习则没有那么强的功利性,单纯因为喜欢就可以坚持学习。
所以,与其问“我应该学什么?”,不如问“我喜欢学什么?”、“我想学什么?”。
③不知道自己喜欢读什么时
当你确实对自己的喜好一无所知时,唯一的方法就是尝试。到最后,基本上你能坚持学下去的,就是你比较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自学该注意什么?
对于自学,首要的是态度。有了端正的态度,运用方法才有功效。
对自学者来说,常见的一种自学场景就是,一个人长期在单一情景中进行刻意练习,结果在该情景下的知识技能当然会极其熟练,但其迁移能力被极大的限制。例如,一个理论实战知识极其丰富的营销人,如果他的营销理论学习和练习,没有在恋爱、求职、工作等情景中进行,他恐怕很难将这些事情从营销这一视角看待。
科学研究也证实,当一个科目在单一而非复合情景中传授时,情境间的迁移就相当困难,知识尤其容易受情境制。我们都希望将知识学以致用,所以在自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促进知识的迁移。
知识迁移的三种有效的方法:
①解决具体案例,然后收集其他相似的案例,这可以理解为归纳法,让我们掌握学习迁移的一般性原理;
②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然后加入到“如果...怎么办”类问题解决中来;
③针对单一问题的解决,尝试思考能解决整个相关类群问题的方法。例如,思考如何做好自己的公司,不如思考如何同时做好十家公司。
学习是原有经验的迁移,自学过程中只有注重迁移能力的培养,才能受益无穷。
如何坚持自学?
不可否认,自学不是一件愉悦的事,它占用了你原本可以用来娱乐的时间。所以,自学最难的地方既不是学什么,也不是怎么学,而是如何坚持。在惰性的驱使和各种各样事物的诱惑下,做到坚持自学唯一且有效的方法,就是将自学行为养成习惯。
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变,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要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你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项习惯已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地不停地为你“效劳”。
行为科学研究发现:
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
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
所以,当你将做一件事养成习惯之后,那么你也就容易将其进行到底。
决不要停止自学,也不要忘记,不管你已经学到了多少东西,已经知道了多少东西,知识和学问是没有止境的。
为什么一定要自学?相关文章:
逻辑思维
如何激发自己的思维潜能
富翁的思维方式:注重长远思维
人类到底有多少思维?
CEO思考法: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