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方法网 路逍遥 2010-03-23 23:20
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它能够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势、程度和方式。构成思维定势的因素,主要是认知的固定倾向。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给你看两张照片,一张照片上的人英俊、文雅;另一张照片上的人丑陋、粗俗。然后对你说,这两个人中有一个是全国通缉的罪犯,要你指出谁是罪犯,你大概不会犹豫吧!
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都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形成"思维定势"——即思维总是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表现出消极的思维定势。
这里先提一个问题:
一个公安局长在茶馆里与一位老头下棋。正下到难分难解之时,跑来一个小孩,小孩着急地对公安局长说:
"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
"这孩子是你的什么人?"老头问。
公安局长答道:"是我的儿子。"
请问:两个吵架的人与这位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公安局长是女的,吵架中的一方是她的丈夫,即小孩的父亲;另一方是公安局长的父亲,即小孩的外公。
有人曾将这道题对一百个人进行了测验,结来,只有两个人答对。后来,又有人将这道题对一个三口之家进行了测验,结来,父母猜了半天没答对,倒是他们的儿子(小学生)答对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原来是思维定势在作怪。人们习惯上总是把 "公安局长"与"男性"联系在一起,更何况还有与 "男性"有联系的"茶坊"、"老头"等支持这种思维定势。这道题,从经验出发,就不容易解答,那位小学生因为经历少,经验也少,就容易跳出定势的思维"魔圈"。
再提一个问题:"
篮子里有四个苹果,由四个小孩子平均分,到最后,篮子里还有一个苹果。请问:他们是怎样分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四个小孩一人一个。这个答案,许多人可能不服气:不是说四个孩子平均分四个苹果吗?那篮子里剩下的一个怎么解释呢?首先,题目中并没有 "剩下"的字眼;其次,那三个小孩子拿了应得的一份,最后一份当然是最后一个孩子的。至于他把苹果留在篮子里或者拿在手上,这并没有什么区别。
经常着到一些学生为解答这类问题而绞尽脑汁。他们困于认识的固定倾向,而不能识破题目布下的图套。由认识的固定倾向所产生的消极的思维定势,是禁锢人的思维的枷锁。
认识的固定倾向走一种习惯,而习惯却是一种因循式的思维形式。习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不假思索的反应行为和适应行为,经常使我们不饥而食,不困而眠,不愠而吼,压倒合理的思想而不给它以自由发挥的机会。要捉高智力,就必须从冲破思维定势开始。
思维定势相关文章: